从“提线木偶”到“断线重生” ——南阳西峡警方成功阻断电信诈骗案“以案释法”

时间:2025-07-11 来源:

一、案件回顾:惊魂30分钟的“远程操控”  

2025年4月13日晚,南阳市西峡县五里桥镇居民马女士遭遇了一场“生死时速”的电信诈骗。当晚,她接到自称某短视频平台“客服”的电话,称其“误开通了付费会员服务,若不关闭将每月扣费并影响征信”。在对方诱导下,马女士点击陌生链接下载了一款“远程协助”软件,并提供了个人信息。随后,她的手机屏幕突然失控,代码滚动、转账提示频闪,账户资金被实时划转。  

“警察同志,他们正在转我的钱!”22时30分,五里桥派出所民警接警后火速赶到现场。此时马女士的手机已发烫,屏幕上提现、存入的提示不断弹出。民警当机立断,拔掉SIM卡、取出电池切断网络,随后指导马女士将账户内十余万元紧急转移至安全账户,成功阻断诈骗。  

二、法律解析:诈骗链条中的“罪与罚”

 1. 诈骗分子的刑事责任  

本案中,犯罪分子以“关闭付费服务”为幌子,通过虚构事实(谎称扣费、征信受损)使马女士陷入错误认识,进而实施远程操控转账。其行为已构成《刑法》第266条“诈骗罪”,且因利用技术手段侵入他人设备,可能同时触犯第285条“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”。  

2. “远程操控”的技术犯罪本质  

诈骗分子通过虚假软件获取手机控制权,属于“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”行为(《刑法》第285条第2款)。若进一步窃取支付密码、验证码等信息,则涉嫌触犯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71条及《刑法》第253条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”。  

3. 民警应急处置的合法性  

民警采取物理断网措施阻断资金转移,属于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第26条规定的“紧急处置权”,旨在最大限度减少损失。后续指导资金转移行为,则符合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》中“保护公民财产安全”的职责要求。  

三、警方警示:切断“木偶线”的三道防线  

1. 技术防线:筑牢反诈“防火墙”  

所有官方APP均通过应用商店下载,陌生链接、二维码一律视为高危源。  

立即安装“国家反诈中心APP”,开启“诈骗预警”功能,自动拦截可疑程序。  

2. 认知防线:识破“客服”话术陷阱  

牢记“两凡是”:凡是以“关闭服务”“影响征信”为由要求远程操作的,均是诈骗;凡是提及“屏幕共享”“会议号”“远程控制”的,立即挂断。  

如遇可疑情况,拨打110或96110反诈专线核实。  

3. 应急防线:断网!断电!断联!  

一旦发现手机异常操控,立即断网(关闭Wi-Fi、数据流量)、断电(关机拔电池)、断联(拔SIM卡),阻断远程控制通道。 

第一时间报警并冻结银行卡(拨打银行客服电话或通过手机银行操作)。  

四、结语  

马女士的遭遇警示我们:在数字化时代,每个人都是网络空间的“提线木偶”,而诈骗分子正试图用无形的“线”操控我们的财产与隐私。唯有提高法律意识、强化技术防护、掌握应急技能,才能实现“断线重生”,守住个人信息与资金的安全底线。西峡警方将持续以案释法,织密反诈天网,让诈骗分子无处遁形!  

五、普法贴士  

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第25条: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获取、出售、提供公民个人信息。  

《刑法》第287条之二: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,仍为其提供技术支持,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。


责任编辑:时天骄